同质化严重?浅谈可穿戴式设备的差异化竞争
2019-06-28
根据IDC数据,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1.722亿台,有业内人士预测,随着5G的普及,可穿戴设备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品类很多,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还有智能服装和智能鞋等等。虽然品类繁多,但可穿戴设备领域细分跑道上很容易出现同质化严重的竞争,而且一旦行业出现领跑者,市场上就会出现大量功能相近的产品充斥整条“跑道”。
针对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出现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业内人士指出,采用已有的技术路线开发产品将大幅降低风险和成本。如果有一款可穿戴设备在市场上取得成功,通过购买该设备所需的零部件,例如蓝牙芯片、叠层片式天线,扁平振动以及测量心率的传感器还有各类运动和气压传感器,研发功能相近的产品难度并不大。
这一点对于看重功能创新的研发企业来讲,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但编者认为,单纯从产品功能上创新,构建技术壁垒不太现实。为了避免陷入同质化严重的“贴身肉搏战”,可穿戴设备研发企业应从两个维度突围:
第一个维度,丰富使用场景
可穿戴设备不应作为智能手机功能的复制,应充分利用其便携性作为智能手机使用场景上的拓展和延伸。例如现在智能手环一般都具有心率监测功能,如果只是单纯的数据检测,意义并不明显。
通过系统整合,运用在运动、医疗等场景,情况将完全不同。根据智能手环监测的实时心率,相应的健康管理软件给出科学的运动饮食方案。对人体而言,当心跳速率达到最大心跳率的60%-90%时,燃脂效率最高,那么通过监测的数据,给出相应的运动提醒(加大或减少运动频率等),手环就成为了价值巨大的私人健身教练,意义将完全不同。
这里只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将可穿戴设备与其他系统整合,将产生1+1>2的效果,生态圈的建立过程很艰难,但被模仿的难度也就更大。
第二个维度,从产品专业性方面展开
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应该朝着更加细分的市场和专业用户努力。以智能手环为例,现在市场上推出的手环功能基本上都大同小异,产品功能差异化不大。
通过对用户的细化,能够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智能手环。比如针对老年用户的手环可以收集到脉搏、心跳、血压等数据, 然后将数据转化为相应的服务。
要让可穿戴设备具备承载专业细分领域的作用,就要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在硬件体积受限制的情况下,让可穿戴设备达到医疗级的测量精度?
现在大多数的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具备心电图的功能,但市面上还没有医疗级水准的产品出现。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存在一定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使用该类产品的患者而言,不能做到精准测量,结果可能是致命的。
心源性猝死作为一种突发性很强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该类疾病可以通过检测心室晚电位来为患者提供预警。但现实情况是,不仅现有的可穿戴设备、甚至包括医院使用的常规心电图仪也无法准确检测。而且,即使对设备的心电检测设备进行升级、采用更好的传感器也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在日常的使用环境中,心电设备接收到的心室晚电位信号,在外界工频干扰的影响下,根本无法得到准确的数据。
在和行业内相关人士沟通时发现,对于这个问题,他们暂时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理论上可以通过加装滤波器来解决,但可穿戴设备的体积很小,加装滤波器会增加设备体积,而且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
编者认为,这虽然是可穿戴设备行业内的问题,但答案或许存在于行业之外。由于工作原因,曾经接触过一家专门从事微弱信号提取的公司——曼森伯格,他们在滤波技术上有很深的积累。经过与曼森伯格技术主管的确认,他们自主研发的PSD滤波专利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套滤波系统通过软件形式搭载在可穿戴设备上,可以在不增加设备体积的情况下,帮助可穿戴设备实现在日常使用环境中对心室晚电位的测量,从而实现对心源性猝死的预警。
编者认为,面对同质化严重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单纯增加功能很容易被模仿超越,通过提升系统的丰富度以及细分领域的专业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或许才是避免进入“红海”的正确做法。
来源:OFweek医疗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