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tec 供应链创新展

Medtec 供应链创新展

2024年12月23-24日 |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A馆

EN | 中文
   

首页 > 行业新闻 > 2024上海高端医疗设备展Medtec医用内窥镜:产品迭代不停,国产突围不易

2024上海高端医疗设备展Medtec医用内窥镜:产品迭代不停,国产突围不易

2024-08-20

众所周知,智能手机市场早已告别连年猛增的荣光,进入存量搏杀阶段。随之而来的,上游的日子也不再好过,很多器件厂商都在发力智能手机之外的业务。比如曾作为苹果产业链一员的A股光学巨头欧菲光(002456),在智能家居、VR/AR等新兴光学光电业务之外,近期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向投资者回复称,公司已布局了医用内窥镜产品

医用内窥镜市场长期以来都被跨国品牌所近乎垄断,近年来随着开立医疗(300633)、澳华内镜(688212)、和海泰新光(688677)等本土厂商的持续发力,国产化率有所上升。不过医用内窥镜是一类对一体化制造要求很高的设备,核心元件还多由海外供应,进出口存在重重障碍。2024上海高端医疗设备展Medtec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想外采来搞集成组装更是难走通的,这个蓬勃发展的市场恐怕对作为后来者的国产品牌而言并不友好。

01 临床诊疗应用愈加广泛

医用内窥镜是作为成像器械使用的,可以在诊疗过程中提供照明、摄像等功能。临床上诊断和治疗都会用到内窥镜,前者主要是协助医生观测诊断或者取病灶做活检,而治疗方面,可以配合用于一些手术或植入治疗性人工产品。

在分类上,医用内窥镜根据成像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电子内窥镜和光学内窥镜,按照使用频率又可分为一次性内窥镜和可重复使用内窥镜,而在行业分析上,更常使用的是根据软硬程度分为软式内窥镜和硬式内窥镜。

因为软硬内窥镜的应用场景和品类有比较大的区别,对应着不同的市场和人群。比如软镜主要是以无创的方式进入人体的,比如经消化道、呼吸道等自然腔道,像我们常说的胃镜、肠镜什么的就属于此类;而硬镜的话,主要是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比如腹腔镜,胸腔镜等,可想而知,硬镜在手术中的应用要更多一些。

内窥镜分类

来源:新光维官网、头豹研究院、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产业链上,上游是玻璃、透镜、PCB板等原材料,中游为整机制造商,下游终端用户主要是医院、诊所、实验室和体检中心等业态。可以看的出来,中游肯定是门槛最高,最重要的一环。

                                              医用内窥镜产业链
                                  来源:公开资料,西南证券整理
2024上海医疗器械创新展Medtec现场将设四大专区,囊括电子光学、AI、IVD诊断及影像、检测、临床、法规、研发设计& 大动物实验专区等展品,点击此处报名参展>>>
02 国产份额有所提升

随着电子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用内窥镜的功能愈加完备,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所以这块的市场也自然在持续扩容。2016-2022年间,全球市场规模从113亿美元增至172亿美元,CAGR为7.25%。作为新兴市场的我国自然增速要快一些,2015-2020年国内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从131亿元增至254亿元,CAGR为14.16%。到这里,我们建立了一个印象。虽然同比全球平均水平是要快不少的,但在国内医疗器械这个大产业里,实际上医用内窥镜的增速并不如何亮眼

不过市场格局倒是有调整的空间,毕竟这是一个此前国产化率尚不足10%的市场。全球医用内窥镜市场都被日德两系的厂商所牢牢把持着,日系的奥林巴斯、富士、宾得等厂商主要发力在软镜领域,而德系的卡尔史托斯把持着硬镜领域的领先地位,我国市场份额也基本被这些品牌瓜分。

                             2015-2024年中国硬镜市场规模及增速
                             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西南证券整理

不过近些年来,本土厂商也开始了布局。比如原主攻超声产品的开立医疗,2012年切入内窥镜领域,现在已成长为国产软镜龙头。2023年,开立医疗的医用内窥镜业务取得了8.5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39%,而且毛利率为74.4%,同比提升4.85pct,这体现出其HD系列软镜产品确实占据了一定的行业生态位。而且2023年开立医疗进一步推出了新一代产品HD-580和首款国产的支气管内窥镜超声探头,超声内镜是内窥镜领域内最高端的镜头之一,开立医疗做这个也算专业对口。

澳华内镜单从业绩表现来说趋势是相似的,在2022年底推出4K超高清内镜系统AQ-300后,2023年取得6.78亿元营收,同比增长超过50%,24H1仍然维持着20%左右的增长。

可以看到,咱们本土厂商尚处培育期,业绩和新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关联性非常大,所以两家研发费用率都挺高的,在20%上下,产品投入是比较大的。

在各家中国企业的努力下,截止到2023年已经有将近750款国产可重复使用内窥镜获得了NMPA医疗器械注册证,连年保持24%的增长率,而进口品牌的市场份额也确实有所下降。比如在软镜方面,根据医招采的统计情况,2018年日系厂商尚有90%以上的份额,而2023年国产厂商能吃下大约20%的份额了,确实是一种进步。

03 一体化制造要求高

医用内窥镜的趋势应当说是确定性较强的,分来开看:硬镜应用场景主要在微创手术上,而国内微创手术数量增速是比较快的,2015年才只有580万台,而2021年已经跃升至1,860万台。业内预计未来仍保持将近20%的增速,毕竟从中美对比来看,国内微创手术渗透率只是大洋彼岸的不足一半。

而软镜业务所重点依赖的消化道疾病诊疗也有广阔空间。从世界卫生组织下属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来看,国内消化道癌症(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是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020年中国消化道癌症的新发患者高达136万人,占全部的30%,而全球平均水平只有19%。

                      中国前十死亡癌症病例中消化系占比 32%
                               来源:IARC,民生证券研究院

而消化道癌症又是一类进展相对缓慢,早癌筛查窗口期比较长的癌症。所以预防和筛查对这类癌症来讲,有超乎寻常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借助软镜了。而目前国内在这块开展的情况如何呢?可以说渗透率是比较差的。中国上消化道内镜开展率(1942/10 万人)仅为日本的五分之一,而下消化道内镜开展率(942/10 万人)也只有日本的四份之一左右。根据民生证券的测算,如果我国能在2030年达到日本2020年的水平,光是消化内镜市场就有137.4亿元,期间CAGR为6.8%。

但市场扩容并不代表本土品牌可以得到期待的份额。

医用内窥镜是小而精密的一类设备,核心部件是很难外采过来组装的。换句话说,这行业容不下集成商,必须要一体化制造。这对国产厂商而言无疑大大抬高了门槛,我们没法像CT一样实现外采球管来“自主”生产。所以和其他我们曾聊过的医疗设备相比,医用内窥镜的突围之路可谓难上加难。

而深耕多年的日德系巨头又在核心部件的出口上设置了重重阻碍,拿CCD图像传感器来说,这个元件是内窥镜成本中的最大头,而98.5%的市场份额都掌握在七家日资厂商的手中,日本之外的内窥镜厂商很难拿到好的CCD产品。而CCD的质量对于医用内窥镜来说是要害,直接决定了成像质量。所以从现阶段而言,中国厂商的内窥镜产品质量很难追得上跨国大品牌。

                CMOS 相较 CCD 具有高良品率、低成本、功耗低、处理速度快等优势

                来源:《CCD 与 CMOS 图像传感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马精格,民生证券研究院

当然,2024上海医疗器械创新展Medtec了解到国产厂商也在通过以CMOS技术取代CCD、自研电子染色技术绕开巨头垄断等手段来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不过革命尚需时日,医用内窥镜领域的这几座大山仍然横亘在国产器械厂商身前。

文章来源:星空财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