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可穿戴装置市场驱动力分析及商业模式探讨
2018-07-27
在全面期待医疗改革的时代,随着移动健康服务的发展及大数据分析模型的建立,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将在医疗器械行业掀起一场革命,助推中国新医改,助推医疗事业发展。本文以分析现阶段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的市场驱动力为背景,从现行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在疾病管理中的应用出发,探讨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开辟移动医疗新思路。
1.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的市场驱动力
1.1 国内医疗卫生行业不断信息化
国内医疗资源集中,分级诊疗体系效用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患者较少,患者小病也上大医院,医患冲突不断升级。卫生服务需求与医疗卫生资源的矛盾日益突显,医疗问题的积重难返亟需“互联网+”的介入。2015 年3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 年)》,提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1]。“十二五”规划提出至今已三年多,医疗卫生行业不断信息化。如支付宝、微信等移动应用社交系统提供了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医药分开带动医疗信息系统如HIS系统的升级,拉动医疗软件及其服务市场的增长[1]。
1.2 中国未富先老,进入人口老龄化
据《2016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6 年底,全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086 万人,占总人口的16.7%,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15003 万人,占总人口的10.8%。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此外,中国生育率从1970 年的5.81 下降到1980 年的2.24,近10 多年来一直徘徊在1.4~1.5,大大低于世界2.5 的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水平1.7 还低。中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尚未进入发达经济体却掉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国家[2]。一方面是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一方面是劳动人口断崖式的减少,中国老龄化形式严峻。
1.3 慢性病普遍化与年轻化
从《2016 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中国慢性病患者达到2.6 亿人,占总死亡人数的85%,在整个医药支出上占70%。10年间中国糖尿病的平均发病率增长了近7 倍,高血压平均发病率增长了6 倍。此外,中国慢性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有65%以上的劳动人口患慢性病,这个群体年龄段为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3]。显然,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会成为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最稳定的用户群体,他们也是真正需要可穿戴医疗类设备的人群。同时,老龄化、慢性病社会的医疗开支正在拖累整个国家的经济,可穿戴医疗能否重新聚焦,将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
1.4 大健康时代来临
2016 年10 月,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4],明确提出“加快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健康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医学研究和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明确将大健康产业作为一个整体产业所进行的规划。“大健康”时代的健康即指培养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及生活习惯,主要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而这正是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所擅长做的。
1.5 国家政策利好
2015 年3 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 年)》[1] 中提到将“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2016 年10 月,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4],提出“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2017 年6 月,科技部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5],提出“研发可穿戴老年健康支持技术和设备”、“重点发展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等产品”及“基于可穿戴设备和移动通信等获取的健康相关数据,开发中国人群健康指标和常用检验指标、整体多维度健康测评、低负荷/ 动态连续人体参数测量及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产品”。中央政府及相关国家部委相继出台系列文件和政策来鼓励、支持可穿戴设备及移动医疗的发展,为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2.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在疾病管理中的应用
2.1 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在检测及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
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管理是维持血糖水平及确定胰岛素注射量的重要措施。传统血糖监测方法需要患者每日接受4~7次的有创操作,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Naoyuki 等根据生物医学微机电系统(Bio-MEMS)原理,设计了可穿戴式胰岛素泵,该腕式装置仅需要几微升血液,通过内置葡萄糖传感器检测和评估血液中葡萄糖的水平,结合血糖数据,通过微型胰岛素注射泵即可自动注射胰岛素,大大方便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2.2 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在预防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6] 数据统计,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01%,城市为42.61%。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发病人数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中八成是可以预防的。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则可为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重要作用。新型无线设备ZIO Patch 能够监测多种心律失常,例如房颤。思科利普斯应用科学研究所实验数据显示,在对比了146 位患者的ZIO Patch与心率监测标杆的Holter心电图仪数据后(这些患者的病情同时适合ZIO Patch与Holter的监测),发现ZIO Patch 总计识别出了96 位心率失常者,Holter 识别出了61 位。
2.3 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在妊娠孕产中的应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世界每天约有830 名妇女死于与妊娠或分娩有关的并发症。2015年约有30.3万名妇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间及分娩后死亡。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孕产妇死亡大多是可以预防的[7]。产前护理监测对预防控制妊娠并发症尤为重要。Nuvo Group开发的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Ritmo,是一个环绕在孕妇肚子上的安全绷带,可24h 监测宝宝的心跳和运动,分析识别怀孕期间出现的问题和妊娠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尽可能降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2.4 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在睡眠障碍性疾病监测中的应用
多导睡眠监测图仪是目前监测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的主要器械,然而由于技术水平要求高以及区域、经济条件、人群等限制,其并不能完全满足诊断的需要。张娟等基于外周动脉血管张力参数原理设计了腕式睡眠检测仪Watch-PAT,并通过对43例受试者进行7h的睡眠同步监测,发现Watch-PAT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可作为监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一种便捷工具。
2.5 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在缓解及预防偏头痛中的应用
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信息,偏头痛影响着全球大约10%的人,不经治疗时可持续4~72h。比利时STX-Med公司研发的Cefaly 智能头带是专为偏头痛患者研发的一款小型、便携式、电池动力的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是特定许可疼痛发作前使用的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器械。Cefaly 可预防偏头痛或治疗发作,其作用形式是将电流输送到皮肤及皮下组织,以刺激与偏头痛有关的三叉神经分支,从而达到缓解偏头痛的效果,为偏头痛预防提供了药物替代选择[8]。
3.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的商业模式探讨
3.1 建立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医疗社交生态圈
现阶段国内已推出的iHealth、华为荣耀、乐心、咕咚等智能手环均通过微信端口进行二次开发,将用户手环数据与微信的社交关系打通,提供给用户类似朋友圈分享、“运动排行榜”等功能,以建立社交生态平台提高用户黏度。巨头入场已形成强大的闭环优势,新的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如何开发新的切入模式至关重要。基于医疗产业链的社交网络,可从以下细分人群切入。
3.1.1 基于患者身份切入
针对特定的患者人群打造一个社交网络,可在此社交平台上分享就诊过程、治疗结果、药方等,也可分享各自就诊医院的服务以及医护人员的治疗水平,并且还能给已得此病但正在寻找医疗方案的人群提供指导性的参考。
3.1.2 基于医护人员切入
细分医护人员的社交网络,医护人员可通过这个特定的社交网络平台分享论文、科研的心得,也可以相互探讨、分享各自病例的诊治方法等。
3.1.3 基于地域人员切入
针对区域细分人群,如一个地市的患者社交网络,可通过平台探讨、分享本区域或者本区域之外的医疗诊治经验,此类社交的优势在于本土乡情的凝聚力。
3.2 形成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与医疗保险行业合作双赢的局面
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商业模式可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模式是医疗保险公司为其投保的用户支付一部分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公司的服务费。专注于糖尿病管理医疗的WellDoc的BlueStar 应用,可为确诊患有Ⅱ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提供实时消息、行为指导和疾病教育等服务,若是其与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结合之后实际价值将会有更大的发挥。第二种模式是保险公司根据用户的生活习惯来调整相应的保险费,以激励用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商业模式建立于数据的挖掘及使用上。其具体实现形式是通过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内置的多种传感器,保险公司可随时监测投保用户的健康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保险公司可了解到投保用户的生活习惯及各项身体数据是否健康,并建立一个奖惩标准,鼓励投保用户坚持运动、健康生活,达到该标准者保费降低,否之则保费提高。这不仅为投保者节省了保费支出,还大大刺激投保用户建立良好生活习惯的信念,提高用户兴趣及黏度;对保险公司来说,投保用户生活越健康,患疾病的概率越低,所需支出额医疗费用也就越低,可谓达到双赢的局面。
3.3 借助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降低医疗成本
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结合互联网以及搭建的大数据平台、云计算、专业医师等,将简化整个医疗过程,大大降低人员成本及时间成本。英国是最早应用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的代表,其在远程医疗保健的研究上进行了大量投资,事实证明,其投资也得到了高回报。英国PA咨询集团统计数据表明,此项技术大大降低了英国的就诊率及住院率,每年为英国国民保健服务节省了65 亿英镑的费用。此外,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还能降低新药的研发成本。利用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收集的足够丰富的关于患者的日常行为数据及临床数据,创建更为有效的药物开发流程,针对最有效的疗法优先分配资源。移动健康解决方案和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能很大程度上改变临床试验的执行方式,提升数据价值。而且,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可以实时追踪、收集一系列新型客观数据,让医生对患者生理指标进行实时评估,了解一款药物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对制药公司、监管机构和保险公司均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4.结语
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端”+“云”+“服务”的整合,为个人健康自我监护提供手段,缓解我国医疗资源短缺的现状;另一方面为医疗提供新的诊断、治疗手段,链接医疗大数据,带动健康产业的发展。尽管其在现实应用中存在数据不精准有效、患者隐私安全问题及行业标准缺失等诸多挑战,但其应用对于医患双方以及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而言均有众多益处。随着可穿戴技术的进步和越来越多临床数据的收集和质量改善,个人可穿戴健康装置应用于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前景光明。
来源:网络